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个人中心| 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| 繁體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»  古韵赫章 » 魅力赫章 » 人文赫章 » 非物质文化
魅力赫章
非物质文化 民风习俗 名优特产 名胜古迹

  1、“彝族铃铛舞”主要流传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珠市乡,财神镇、雉街乡、河镇乡、双坪乡、安乐乡等乡镇也有广泛分布。彝语称“恳合呗”,意为“向灵体告别,一起来唱歌、跳舞”,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祭祀活动。据《西南彝志? 论歌舞的起源》载:“斋场四面八方……巧舞者手执小铃而舞”,后沿袭此俗。经演变,现不仅在白事场合表演,在一些节日喜庆、农忙时亦比较常见。“彝族铃铛舞”彝语称“恳合呗”。“恳合”为“告别”之意,“呗”为“跳”;“恳合呗”意为“向灵体告别而唱歌跳舞”。是彝族人民在丧葬场合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祭祀活动,通过舞蹈表演加上歌师的诉唱来祭奠亡灵,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。又称“跳脚舞”或“抄子舞”。原始铃铛舞在做大斋的第二天表演,斋祭分大斋(三天)、小斋(一天),由各亲戚家所带的舞队以火堂为中心,依次按逆时针方向进行。整个祭场通宵燃着火把,歌舞达旦。铃铛舞无音乐伴奏,数名乃至数十名统一穿着彝族服饰的舞者手持铃铛摇动,发出统一清脆的响声,并一起高歌彝族歌曲《恳也漏》,借以渲染热闹气氛。舞者以腰部为轴心,腰旋腹挺,双手持铃铛上下左右摇动。时而抬首后仰,时而弓步前倾;时而跳跃,时而翻滚,以多种队形进行表演。特别是珠市乡的铃铛舞,原始古朴,节奏鲜明,无论老少,都可参与,充满活力。彝族铃铛舞为了解彝族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活的参考素材,是理解彝族人民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。铃铛舞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完善,极具民族文化特色,对于研究彝族先民的信仰、礼仪、习俗等文化形式,都是极好的范本。彝族铃铛舞影响广泛,是彝族人民保存最完整、艺术价值最高、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形式,保留着原始的风貌,在整个黔西北地区都享有盛誉。

  2、“苗族大迁徙舞”主要流传于贵州省赫章县可乐乡、德卓乡、河镇乡、结构乡、双坪乡、铁匠乡、平山乡等地。苗语译为“够戛底戛且”,意思是寻找居住的地方,是苗族人民传统民间舞蹈,舞蹈真实地反映了苗族人民大迁徙的苦难历程,是苗族人民大迁徙的历史画卷。苗族人民在节假日、婚礼场、除发剃头、生日祝寿等欢乐场合,一般都会欢跳大迁徙舞。“苗族大迁徙舞”的舞台可以灵活安排,村头、野地、荒坡均可。据载,早在5000多年前,苗族就居住在黄河流域,由于与黄帝斗争失利,苗族被迫逐渐南移。直至南北朝时期,肯蚩尤扬鲁仍是当时居住在北方宁告(浑水河)一带一个强大的苗族部落,与其毗邻的是沙鲁部落。两个部落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友好,但因一次误会,造成两个部落之间长期相互厮杀,最终迫使肯蚩尤扬鲁部落南下迁徙。在迁徙中经历了千辛万苦,最后定居今贵州赫章。苗族人民为了纪念祖先这段苦难的迁徙历史,将迁徙的史绩编入芦笙词和芦笙舞中,以此表达对故土的留恋和对祖先的怀念。苗族大迁徙舞共分三场:第一场鸡叫舞,表现群迁场面。在鸡叫的时候出发,有几声鸡叫,群迁有踮脚步、踢脚、爬坡三个动作;第二场行路舞,有留恋、回首、强身、打鸟、试河、站立、甩腿欢跳、敬酒、接酒表现了迁徙途中开始的情况。回头观看和歇息两个动作表示动作对故土的留恋;第三场,追忆欢跳舞,表现胜利渡河后的欢乐。苗族大迁徙舞,共有13个动作:一、黄天狸捅蜂窝,意思是捅敌人的老窝,表现苗族人民有不怕死的勇敢精神;二、瞎耗子通地路,意即迁徙中钻入古老森林,犹如地底层不见天一样,路漫长,时难熬,但有信念,路再远时间再长,熬过后就是晴天,瞎耗子眼睛总有一天会明亮,我们会达到目的地;三、公鸡捉虱,意思是经过战争之后,休整一时,如同一只公鸡挺立随时瞭望四方,高度警惕,同时又可抓捉自己身上的害虱,喻有整顿内部之意;四、黄几狂山,表现胜利的喜悦和欢乐,如同黄麂狂跳上山一样;滚追,表现猛熊被猎打射中后咕噜噜滚下坡,比喻凶残的敌人被战败之意;五、森林探路表,现探路过程;六、游龙翻身,形容在战火中,爬坡下坎前进倒退迂回作战;七、二牛防虎,把最强壮好斗的公牛安在群牛的最前和最后,比喻抵御野兽对牲畜的侵害;八、仰天望月,抬头看月亮里正砍树的老人,意即怀恋家乡美好时光;九、倒立青石,意即怀恋失掉的城墙边立的柱子;十、倒挂金勾,表现迁徙中,攀悬岩爬壁,互相拉扯上去,如同倒挂金勾一样危险;十一、仙女背水,喻渡河后的欢乐之意;十二、夜探悬岩,内容为深夜中在悬岩陡壁处探路前进;十三、横渡险礁,分别表达了苗族人民不怕艰苦,互敬互爱,相互帮助,渡过了险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