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、毕节市西部,是中央统战部、台盟中央、广州市番禺区定点帮扶县。全县总面积3242平方公里,耕地132.75万亩,林地251.4万亩,辖30个乡镇(街道)481个行政村(社区),总人口89.7万,常住人口61.46万,最高海拔2900.6米,最低海拔1230米,平均海拔1996米,峰峦叠嶂、绵延百里,沟壑纵横、河流深切,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,被誉为“夜郎故里•黔山之巅”。
一是政治地位特殊。赫章是习仲勋同志亲切关怀,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,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一个以“开发扶贫、生态建设”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发源地。1985年6月,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在内参《国内动态清样》报道了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的贫困状况,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作出重要批示。同年7月,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到赫章县视察调研后,亲自倡导建立了以“开发扶贫、生态建设”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,并于1988年6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试验区发展,情牵试验区人民,1次亲临视察指导、2次重大政策支持、3次重要指示批示、多次讲话关心关怀,为赫章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二是历史文化厚重。赫章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,战国时期是夜郎辖地,因“夜郎与汉孰大”而被世人熟知。据文献记载,所辖的可乐乡(彝语“柯洛洛姆”音译,意为“中央大城”)曾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20世纪50年代至今,出土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类文物3000余件,占全省同时期出土文物的三分之二以上。在已发掘的墓葬中,独特的“套头葬”在国内尚属首例,属夜郎民族特有的葬式。2001年,可乐遗址被评为“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”,享有“贵州考古发掘的圣地、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”的美誉。赫章是红二、红六军团战斗过的地方,是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主战场之一,留下了江南屯苏维埃政权、以则河战斗遗址、哲庄坝战斗遗址、野马川会议遗址等1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。
三是民族文化多彩。全县共有12个民族乡和134个少数民族人口聚居行政村,居住着汉、彝、苗、白、布依、回等31个民族,有少数民族人口19.55万人,占比21.96%。县内保留有完整的文字、语言、服饰、民俗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,是彝文典籍、摩崖等最丰富的县区之一,境内有古彝文碑刻100条(处),民间藏存的彝文古籍数量在各省彝区位于前列。彝族“铃铛舞”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苗族“大迁徙舞”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《彝族撮泰吉》《苗族喊歌》《芦笙音乐》等8个项目入选贵州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。
四是矿产资源富集。赫章地处“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”核心区,境内蕴藏着煤、铁、铅、锌等25种金属和非金属。其中,煤炭资源储量57.48亿吨,探明储量31.23亿吨,占全省储量的4%;铁矿石资源储量10.8亿吨,探明储量6.54亿吨,占全省探明资源储量50%以上;铅锌矿资源储量4551.73万吨,金属储量509.34万吨、居全省第一;风力可开发资源量197万千瓦、占全市的11.8%,光伏可开发资源量151万千瓦、占全市的12.9%、排名全市第二,被誉为乌蒙山区的“聚宝盆”。
五是生态环境良好。赫章大地常绿、空气常新、碧水常清、土壤常净,森林覆盖率60.24%,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.7%,韭菜坪野生韭菜花带被评为“中国野生韭菜—多星韭之乡”,是云上贵州的一条亮丽彩带;小韭菜坪天上石林曾连续三年被评为“中国十大避暑名山”,是贵州屋脊的一道梦幻“石林盆景”;阿西里西大草原广袤秀美,是夜郎大地上一抹连绵起伏的绿茵;九股水温泉度假区水质优良,是黔西北最具规模和特色的康养休闲胜地。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,孕育了壳薄味香的核桃、甘美似蜜的樱桃、口感细腻的可乐猪肉、食药同源的天麻等山珍食材,享有“中国核桃之乡”“中国樱桃之乡”“中国半夏之乡”“天麻之乡”等美誉。